一曲集體主義的凱歌
(上接總第689期)
8月16日船隊上行,沿途得到了分支機構的關注和支持,8月26日到宜昌,宜昌辦事處的同志早就為設備駁船聯系好了囤船。
駁船上的船員更是一絲不茍,白天編隊,拋錨起錨,已是累得疲勞不堪,夜晚還要巡回查看,輪班看守。20個日日夜夜,竟累得雙腿發軟,頭腦發暈。上船實習的同志問水手長:“船員們白天累成這個樣子,晚上還要他們熬夜當班嗎”?
“這船貨重要得很,這批設備的工程投產后,年產的化肥,可以解決整個川東和川北地區氮肥需量,一切為了農業生產呵”!
“一切為了農業生產”,多么簡潔有力,擲地有聲的語言!就是為了這個,公司動員各地分支機構,多次召開會議,分析情況,根據特殊困難,制定相應的措施,駁船進川江,船務處派出了船況最好的拖輪來轉拖。設備到達涪陵后,重慶海關的裘關長帶領幾位海關同志赴白濤為設備開關。涪陵地區經委、計委、港航監督、公安、安全辦的同志們聞風而動。船進烏江后,港監立即派出2艘巡邏艇開道和后衛。涪陵港務局陸局長親自率隊上船檢查,局長助理冉模同志通宵在船上值班,涪港拖1001始終在旁守護。公安局的同志組成三道警戒線,保護設備的安全……
船到了白濤,816廠的同志高興地燃放鞭炮,到碼頭來歡迎。卸貨時的情景更加激動人心,9月5日下午,天出奇的熱,溫度至少是38℃,地面的砂石,整個碼頭區,仿佛是剛從火爐里抽出來的鋼板,人熱得直往屋檐和船上鉆,但有十幾個人,一直在烈日下指揮著,工作著,其中就有公司的劉董事、向船長、指揮長宋曉同志、駁船隊的文家權副隊長,以及834駁船上的船員們。向船長72歲,劉董事68歲了,同志們看他們年紀大了,難耐高溫,特地從船上下來請他們到船上房間歇一歇。他們堅決不肯,并說:“謝謝小伙子,過一會我們再歇,現在大件還未離船著地,我們得繼續做好安全看護工作”。多么感人的話呵!這就是老民生人的精神。
特別是向立厚船長,自8月4日接受任務后,一直隨船監護,到9月6日完成任務,一直堅持在第一線。宋曉同志多次勸他:“老人家,您就回去看一看吧,30多天沒回家了”。他就是不肯,在沒有親眼看見設備安全著地,他是不肯回家的。
這是什么精神,這就是愛國主義精神,這就是集體主義精神!
首批816工程設備的成功運輸,飽含著民生人和有關單位集體的智慧和共同的努力,是一曲閃耀著集體主義的凱歌。
(原載于《民生人》報 1990年第9期第2版)